三种常用的细胞增殖、毒性检测方法的原理、特点与比较
同时检测LDH释放及活细胞(MTT、CCK-8等方法)的文献数量变化
(本数据由同仁化学研究所调查)
方法
|
MTT法
|
CCK-8法
|
LDH法
|
产品
|
MTT
|
CCK-8(CK04)
|
Cytotoxicity LDH Assay Kit-WST®(CK12)
|
检测对象
|
活细胞
|
活细胞
|
死细胞
|
检测结果
|
细胞存活率
|
细胞存活率
|
细胞死亡(损伤)率
|
用途
|
细胞增殖毒性
|
细胞增殖毒性
|
细胞毒性、细胞损伤
|
底物
|
MTT
|
WST®-8
|
WST®
|
底物作用对象
|
线粒体内脱氢酶
|
细胞内脱氢酶
|
乳酸脱氢酶(LDH)
|
检测方法
|
比色法
|
比色法
|
比色法
|
Formazan水溶性
|
不溶于水
|
溶于水
|
溶于水
|
优点
|
成本低
|
重现性好
|
无需使用放射性同位素51Cr
|
灵敏度高
|
适合做效靶细胞实验
|
操作简便
|
适合做ADCC、CART实验
|
试剂稳定性高
|
试剂稳定性高
|
对细胞毒性小
|
对细胞毒性小
|
Formazan溶于水
|
|
适合高通量筛选
|
|
缺点
|
Formazan不溶于水,需用有机溶剂溶解
|
CCK-8试剂和酚红颜色接近,有时会有漏加或多加的情况
|
血清浓度高时会有干扰
|
对细胞有毒性
|
灵敏度比放射性同位素51Cr低
|
操作繁琐,增加误差
|
不适合悬浮细胞
|
试剂需现配现用
|
产品性状
|
粉末
|
液体
|
液体、冻干粉
|
MTT法检测原理: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使MTT还原为水不溶性的蓝紫色结晶甲臜(Formazan),而死细胞无此功能。用DMSO溶解甲臜后在490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值,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。在一定细胞数范围内,MTT结晶形成的量与细胞数成正比。
Cell Counting Kit-8(CCK-8)法原理:CCK-8中的主要成分WST®-8能被细胞内的脱氢酶还原为水溶性的橙黄色甲臜,生成甲臜的量与细胞数成正比,可间接测定活细胞数量。
乳酸脱氢酶(LDH)法检测原理:乳酸脱氢酶(LDH)是存在于细胞质的一种酶,当细胞膜受到损伤时,LDH 会释放到培养基中。由于释放出的LDH 稳定,检测培养基中LDH 的量可以作为测定死细胞和受损细胞数量的指标。Cytotoxicity LDH Assay Kit-WST®可以测定受损细胞所释放出的LDH,其原理是LDH 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和NADH,NADH 通过电子载体可将水溶性四唑盐WST®(无色)还原成甲臜产物(橙色),WST®甲臜产物的吸光度与LDH 的量呈正比,利用此原理可以测定死细胞和受损细胞的数量。
【相关产品】
〇 MTT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960年Nachlas等进行了以乳酸脱氢酶(LDH)的释放为指标的细胞损伤实验后,以检测LDH作为一种确认细胞状态方法的相关文献在全球的数量越来越多(图1)。本次例举4篇近年发表过的文献,均通过检测LDH的释放确定细胞损伤率。
Watanabe等研究水通道蛋白(AQP,膜蛋白质)的机理及与疾病的关联1)。已知AQP与细胞内水的转运有关,近年的研究表明,AQP也会透过甘油、H2O2等小分子,甚至对细胞增殖及迁移产生影响。Watanabe等为证实AQP-9对H2O2转运的影响,通过利用siRNA得到AQP-9基因沉默的HepG2细胞及H2O2荧光探针(CM-H2DCFDA)进行细胞对外源性H2O2的抑制实验。实验中,利用Cytotoxicity LDH Assay Kit-WST®检测LDH的释放并确定由抑制H2O2转运引起的细胞伤率。结果,对照组正常细胞进行H2O2转运并检测到CM-H2DCFDA荧光,同时检测出LDH释放确认细胞受损。实验组细胞敲除AQP-9,细胞内没有检测出H2O2,并通过测定LDH的释放确认没有发生细胞损伤(图2)。
图2 检测AQP-9敲除的细胞内H2O2及LDH的释放
此外,Liping Wu等研究弱酸刺激人上皮细胞(HEECs)ATP的释放,同时确认有无LDH释放增加3)。Wakatsuki等使用6-hydroxydopamine对原代神经细胞诱导凋亡后,以caspase3、Annexin V及LDH为指标进行测定4)。对于细胞损伤而言,通过检测几种不同原理的指标进行实验结果的相互验证。同仁化学研究所生产并销售各类细胞增殖、毒性、损伤检测试剂盒及细胞染色等试剂,旨在以此帮助实验者阐明细胞内各类机理。
《参考文献》
1) S. Watanabe, et al., Biochem. Biophys. Res. Com., 2016, 471, 191.
2) S. Jin, et al., Exp. Cell. Res., 2015, 339, 289.
3) L. Wu, et al., Am. J. Physiol. Gastroinest. Liver Physiol., 2015, 309, G695.
4) S. Wakatsuki, et al., J. Cell. Biol., 2015, 211, 881.
技术支持:
上海:021-6427-2302;北京:010-82251765